“单身狗,加班多,升职难,但依然热爱” | 2019中国体育新青年研报
点击△蓝字关注我们,添加星标留住圈哥
2017年9月,我们推出了国内首款垂直于体育行业的「上场」招聘平台,这是我们对于中国体育人才领域的探索。
两年过去,氪体以『体育新青年』为主题,再次调研行业青年人群的生存现状,试图理清在体育产业持续开放的大环境下,国内体育人才的特征、供需、生存等问题。
文/ 付能量 编辑/ 吴小川、宋鑫宇
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体育产业“人”的问题。
首先人才需求是很旺盛的。《体育产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和46号文件中都明确指出,未来五年,中国体育从业人员要超过600万,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5万亿,占我国GDP总产值的5%。
人才需求极大,但为什么身边的体育人总觉得就业困难?产值增加,为何体育人的职业薪资却涨不起来?
为了探究国内体育从业者的生存现状,尤其是青年体育人,我们集中调研了中国35岁以下体育新青年的就业、发展、以及生存状况,并最终制作了这份《2019年中国体育新青年就业发展报告》,以供行业参考。
后台回复“人才2019”获得报告原版下载链接。
报告显示,“体育新青年”中,六成以上为男性,女性比例接近四成。在多数的体育公司和体育组织中,男性员工比例都高于女性,尤其是在体育培训和体育赛事等工作岗位。
女性则在在人际交往、沟通等方面更具优势,体育行业中的编辑、记者、人力资源,包括品牌、商务等岗位,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承担起重要职责。
但是例如俱乐部队务、翻译等工作岗位,女性职员寥寥无几,毕竟在很多俱乐部管理层看来,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工作强度尤其是与管理层、领导、队员之间的沟通,男性会有优势,自然会更受青睐。
但调查结果显示,相比于2016年的体育行业男女从业比例,如今从业者的性别比例正在不断缩小。
第二点,在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方面,18-30岁是体育产业的主力人群,后备人才比例增加。国家宏观政策对体育与健康的重视,国际性体育赛事纷纷落户国内各大城市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加入体育行业。
与此同时,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需要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,国内高等院校也纷纷加快体育、冰雪类人才的培养速度,为体育产业储备青年人才。
第三点,体育人的工作区位,仍然主要集中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一线城市。体育产业的发展,也与区域经济、城市经济水平息息相关。一线城市的市场需求旺盛,工作岗位也更加丰富,提供的薪资福利也更好。而目前二、三线城市的体育人才供给需求主要以教育培训类工作为主。
根据调查,“体育新青年”中,体育迷的比例极高。其中有70%的人是狂热的体育爱好者。在这一部分人群中,有38.85%的人关注体育赛事的同时,也会积极参与体育运动。另外29.45%的人,精力则主要放在观看比赛,参与比较少。
问到为何选择从事体育工作时,几乎所有人一致的回答:“我热爱体育,我想把兴趣变成工作。”
而对体育完全没有兴趣的从业者比例只有5.48%,原因还挺无奈:“体育并不是高考时的第一志愿,职业发展并不在体育。”
有意思的是,虽然体育行业的男女比例在缩小,但体育从业者的单身比例却在逐渐扩大。
根据氪体2016年的体育人才调研显示,体育从业者的单身比例在30%左右,而到了2019年,单身比例翻了一倍,竟达到62.04%。
不知道是不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,让从业者无暇顾及个人生活。
与体育人情感状态的“孤单”相比,在剩下40%的体育从业者中,也有近30%的体育人处在未婚的状态,只有区区10%的体育从业者是真正意义地告别单身。
此外,买房者的比例不到12%,租房依然是大多数体育新青年的选择。
体育产业的黄金时代来临,体育高校毕业生准备好了吗?
人才篇:体育是“围城”
大多数体育从业者也表示,热爱是热爱,工作归工作,这是两回事,工作还是需要专业做基础,实力做保证的。
第二,行业目前的人才现实构成,主要是流水的实习生,铁打的员工以及永远稀缺的高管。对于大多数体育赛事公司等,核心人员数量稳定,实习生岗位根据项目的执行情况增减,在阶段性工作结束之后就地解散,转正名额稀缺。
而行业对既懂体育,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求知若渴,很多岗位始终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。
一是因为很多公司对于人才的要求比较高,即使不惜重金挖掘人才,但是想要找到了解中国市场的高级体育经营人才确实很难。
二是信息不对称,导致市场需求与人才无法合理匹配。三则是候选人因为薪资待遇或者其他因素的综合考虑,最终放弃入职体育行业。
第三,跨领域人才,体育留学生和传统体育人的竞争已经开始。如今跨领域人才也成为了很多公司的选择,岗位对跨行业的人才愈发开放。因为他们可以将科技、经济、娱乐等思维带入到体育产业,促进行业的融合发展。越来越多的体育留学生,也更愿意选择回国发展。
人是行业最大的瓶颈,跳出体育思维才能做好体育
调研显示,体育行业最缺少的是“T”形人才,也就是俗称的一专多能。在某一领域深耕的同时,对于其他方面也要了解。目前来说,语言类专业出身的同学会有一定的优势。
附:今年新入职北京冬奥组委会的42名应届毕业生平均年龄24岁,硕士及以上学历占98%,留学人员占24%,英语达到专业八级或同等水平的占57%,能熟练应用两种以上外语人员占14%,涉及体育、技术、法律、财经等专业。
根据调查显示,半数以上从业者每周工作时间都在40-50小时,40个小时以下的仅占五分之一,更有10%的从业者每周工作时间要在60小时以上。
很多人表示在赛期或者项目策划执行阶段是压力最大,这种压力具有阶段性。“当初面试的时候是赛事岗位,工作后会发现不仅要做赛事执行,还得要懂市场,懂BD,写文案,对接设计,如果会销售那就更好。”
这其中有超过40%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是勉强接受,甚至是不太满意。影响工作满意度的有三个主要因素:工作环境,薪资待遇以及发展空间。
职业晋升问题是体育从业者面临的最主要问题。
为什么体育从业者想离开?因为从基础工作者到高端管理者,中间出现了问题,出现了断档。
调研显示,断档的部分,缺少的是跨领域的综合型人才。更为重要的是,符合这类型人才的岗位稀缺,待遇有限。
以体育中端人才为例,大部分处于职业晋升的瓶颈状态,行业缺乏适合这类人才的合适的岗位。换句话说,升职加薪机会少,“高不成低不就”。
总之,人才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,只有让体育从业者的心定了,有了盼头,行业才会更快地发展。不同的人,不同的行业都有自己的规则,体育人如何在接下来的行业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为之坚持下去,这是每一个体育从业者应该主动思考的问题。
令人意外的是,当问到「如果给大家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,你是否仍然愿意选择体育行业?」的时候,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——“我愿意”。
当问到「你是否看好行业未来发展?」的时候,有近65%的从业者表示道路虽然曲折,但前途是光明的,仍然看好行业的发展。
真心希望每一个在体育产业坚持奋斗的从业者,借着中国体育产业的持续开放,可以在未来遇见最好的自己。
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
点击 “阅读原文” 进入上场官网